首页 奇迹SF内容详情

梦想奇迹 曹娥江大闸:扼咽锁喉,改变水利与生态的世界级枢纽工程

2024-06-06 81 admin
梦想奇迹 曹娥江大闸:扼咽锁喉,改变水利与生态的世界级枢纽工程

站点名称:梦想奇迹 曹娥江大闸:扼咽锁喉,改变水利与生态的世界级枢纽工程

所属分类:奇迹SF

相关标签: # 梦想奇迹

进入网站

站点介绍

曹娥江大坝横跨曹娥江入海口。

核心提示

水闸是用来拦水的,在水乡绍兴,有一座与众不同的水闸,它就是浙东引水工程的重点工程、我国第一座河口水闸——曹娥江水闸。

钱塘江最大支流曹娥江入海口位于杭州湾喇叭状入海口前缘,这里的潮涌之强举世闻名,在潮涌之强的江河入海口修建水闸是世界难题。“潮来心跳加速,年年筑房,年年逃亡”……千百年来,民歌反映苦难,寄托梦想。

为彻底解决洪涝问题,2005年12月3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宣布“浙东引水曹娥江枢纽工程开工”并按下了启动按钮;2008年12月18日,水闸28个闸门降下蓄水,水闸功能建筑物全部竣工并进入试运行阶段,开启了河湖开发的新纪元。

这座闸门改变了水利、生态、城市发展格局。

13年来,累计调度2300余次、开闭闸门3万余次……与潮共舞的背后,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风雨?创造了怎样的新气象?近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先锋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曹娥江大坝,听“坝”声、看“潮”,探秘“中华江口第一坝”的不朽法宝与风采。

绍兴滨海新区工作人员介绍了“滨海科技城生命健康产业园”相关情况。

十万大军的吼声在深夜里响起——

从梦想到奇迹

海天一色,江水滔滔。俯视之下,在杭州湾喇叭口的收窄处,曹娥江与钱塘江汇合,海洋与陆地交错——曹娥江闸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入海口。站在闸上,眼前呈现两幅巨幅画作,闸前碧波浩渺,闸后潮水泛黄,一冷一暖的色调,气势磅礴,令人惊叹!

“哗啦啦!”走在闸门上,水声轰鸣。11月2日上午11时许,曹娥江闸六孔鱼腹式双拱钢闸门缓缓开启,江水奔腾入海。这是一次例行排水。“每次都是新的。”闸门运行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王百明笑着说。

早在2003年,他就参与了曹娥江大坝前期工程,18年来,他一直与大坝日夜相伴。眼前这位坝工与这个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每天都要认真审阅一份数据报表。截至10月底,曹娥江大坝共调度2382次,启闭闸门30068次,共下泄水量约548亿立方米。

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事关曹娥江6000多平方公里流域的安全,也记载着闸门为保证水流安全、江河湖泊开发而迈出的铿锵脚步。

曹娥江大坝规划历时近半个世纪,创造了世界河口筑坝史上多项第一,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也是筑坝史上的一个奇迹。

曹娥江承载着绍兴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曹娥江上游水短流急,下游受钱塘江潮水支撑,形成“南洪北潮”格局。每逢夏秋季节,频繁的台风带来狂风暴雨,曹娥江上游滚滚洪水急流而下,河口的钱塘江潮水逆势冲入曹娥江,两股力量的激烈对抗,给沿江人民带来了灾难。大旱之年,曹娥江水源枯竭,外来水无处储,绍兴及浙东其他地区水乡旱涝保收,雷旱频发。

历史上,绍兴人民为治理曹娥江水患,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其中修建三江闸、曹娥江海塘等,发挥了挡潮泄洪的重要作用,但仍未能彻底解决水患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曹娥江防洪工作,防洪、排水、筑堤、修闸等工作紧密相连。

在国家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大坝主体工程于2005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绍兴人民半个世纪盼望的“曹娥江大坝梦”变成了现实。

“钱塘江是世界三大感潮河流之一,在江口施工环境十分恶劣。”“难”是王百明在讲述中提到最多的词。

“2003年8月,我们一行人去做项目前期工作时,方圆十公里空无一人,没水、没电、也没有像样的路,一片荒野。”王百明回忆说,由于手机信号弱,只能偶尔打通电话,而且信号还是海宁的,“我们每次都开玩笑说,我们又在‘流浪’了。”

夏季闷热、冬季严寒……在绍兴最北端的海滨,建设者们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毫不退缩,全身心投入到水闸建设中。相比于施工环境,施工难度更是让建设者们倍感压力。

在强潮区修建水闸,世界上尚无先例。该项目得到了水利部的大力支持,水利部专门为绍兴成立了由两院院士和国内顶级水利工程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绍兴两院院士潘家正担任顾问。

“潘先生曾三次来现场指导,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思维敏捷,说话非常精准。”王百明至今仍记忆犹新。在专家组和各大科研院所的指导下,工程建设攻克了强潮冲击、闸下淤积、软基沉降、海水冲刷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在河口闸门建设史上首次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鱼腹式双拱钢闸门等新技术、新工艺。经过三年半的紧张施工,闸门于2009年6月全面竣工。

海上明月随潮水升起——

从洪水到水利

潮涨潮落,祸福相依。水闸工程的建成通车,彻底解决了钱塘江潮汐淤积和风暴潮灾害,使曹娥江上游防洪标准由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以上。安全稳流的背后,是闸工职工的团结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

“一号闸门关闭,二号闸门关闭……”7月25日凌晨,曹娥江泄洪闸机电设备运行部十几双眼睛紧盯着大屏幕。当弹出“28座泄洪闸门全部关闭”的信息时,大家心里松了一口气。窗外,轰隆隆的潮水声伴随着风雨呼啸而来,迎面“撞”上闸门,却被挡了回来。

这是闸门与潮汐的肉搏战。台风“烟花”肆虐,绍兴突然遭遇罕见暴雨。7月25日零时,市区南门站水位超过警戒水位4.3米并持续上涨,至台风登陆前12时15分,水位已涨至4.57米。洪水包围城市,形势严峻。

“不仅古城,曹娥江各河段都急需排水,我们一天接到几百个紧急求救电话。”闸门运行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郭汉超至今印象深刻。他坦言,“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开闸、关闸也是件很不寻常的事,当时分不清是人在守闸,还是闸门在护人。”

当时,监测以来最高潮位已达闸外7.5米,排水难度空前,全闸启动一级响应,增派调度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全力抓住每天两次低潮“窗口期”,实现精准调度。

关键时刻的精准,靠技术,更靠多年日复一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匠心。“我们通过长期监测发现,涨潮时,浪尖出现在嘉绍大桥,大约40分钟就能到达曹娥江闸口。只有把握好这个时间点,适时关闸,我们才有底气。”正是这样的“磨砺”,才敢在关键时刻与潮起舞。

人守门,门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这扇矗立于天地之间的门所追求的。

“快看,它们来了!”11月10日,一群体型修长的鲈鱼眨着大大的眼睛,“游”进闸门调度室的屏幕里。它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则大摇大摆、悠闲自得。看着屏幕,闸门设备运行科科长程新创激动不已。

“鲈鱼属于洄游性鱼类。”程新创指着屏幕介绍,现在正是它们归“家”的时候——母鱼在淡水中完成产卵,等鱼仔长大后,母鱼再通过曹娥江大坝两侧的鱼道,带领它们重返大海。

鱼道专为洄游鱼类设计,全年开放,是水闸坚持生态理念的巧思之作。阳光下,清澈水面下的台阶清晰可见。“对幼鱼来说,回归海洋是一种挑战,鱼道就像婴儿学走路的楼梯,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文字中对鱼类生存的关怀让人感动。

近年来,通过持续监测发现,洄游鱼类种类和数量总体比较稳定。“这是鱼类用脚投票。”程新创幽默地说。

包括鱼道、闸门水工建筑物、机械设备,甚至小到一个螺丝,都需要定期观察和检查,确保闸门所有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正是这样的保障,让曹娥江闸门得以继续发挥多方面、综合的作用。

闸门可挡潮蓄淡,形成长90公里的带状河道水库,正常库容1.46亿立方米,年均增加可利用水量6.9亿立方米。对于水质短缺的水乡绍兴来说,这条河道潺潺清水增加了水资源总量,改善了城乡水环境质量。

曹娥江变成“内河”,也使浙东引水工程从富春江经绍兴调水到宁波、舟山等地成为可能,为曹娥江上游秦村水库等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

今年6月29日,随着曹娥江入甬引水工程(曹娥南线)的试运行,历时18年建成的浙江东调东调工程宣告全线贯通。曹娥江闸枢纽工程无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曹娥江已累计向浙江东调水27.02亿立方米,向周边企业供水6.18亿立方米。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上游达到Ⅱ类以上。

潮汐之主站在潮头——

从追浪而上到破浪而下

11月11日19时梦想奇迹,滨海科技城生命健康产业园,浙江欧贝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小国还在厂区里坚守,手机里不断有新订单发来。“别人在‘双十一’购物,我在抢单”,他笑着说。

2017年落户滨海的欧贝特专注于高科技医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其生产的止血海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国10多个省市的大型医院;另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用于恶性肿瘤微创外科介入治疗的HEMA液态栓塞剂,已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投入临床试验。

“从前期的动物实验来看,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很好,可以用于治疗所有实体恶性肿瘤。”这位来自金华的企业家信心满满,“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年底就能拿到产品注册证,正式投放市场。”

对岸的滨海热电厂,20多艘500吨级运煤船停靠码头,燃料部主任李向前正忙着卸煤,“我们的电厂就是借助曹娥江闸建起来的。”

如今,滨海热电厂为柯桥滨海工业园区“蓝印小镇”近60家印染企业提供集中供热。“因为运费低,我们的供热价格也是最优惠的。”李向前说。

昔日辽阔的海滨,正成为物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集聚的高地和创业创新的温床。

“正是曹娥江大坝和这一大片滩涂,让我们成为绍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官政和新区其他干部群众满怀工作创业激情,招商引资、完善路网、完善配套……他们正以紧迫感,努力描绘一幅理想的蓝色奇迹sf

“立足‘杭州湾南翼先进智能制造基地’定位,除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外,我们正在谋划打造‘万亩千亿’第三个新型产业平台——高端装备产业。”陈官政透露,通过进一步完善服务、物流等配套产业,积极打造全省首批“高水平战略性平台”,不断提升区域能级,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项目落户滨海。

“利用曹娥江大坝和围海治理拓展出的330平方公里土地,曹娥江河口两岸发展迅速,湾区建设势头良好。”近20年来,王百明几乎每天都往返于城市和大坝之间,亲眼目睹了城市的变化,也为有机会参与大坝建设而感到自豪。

“曹娥江大坝把城市向北移动了约15公里,真正实现了由‘鉴湖时代’向‘杭州湾时代’的跨越,为拥抱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沪杭甬奠定了基础。”在王百明看来,曹娥江大坝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绍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镌刻着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绍兴精神。

目击者称

绍兴市水利局原副局长吕益民

世纪开创性工程

2003年12月我调到曹娥江大坝管理委员会工作,至2012年6月,共计十年,担任曹娥江大坝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坝管理局副局长,参与和见证了曹娥江大坝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

回想起修建大坝的那些日子,我不禁感慨万千。

闸门施工艰辛,凡是当年去过曹娥江河口的人,都能感受到闸门工程建设的艰辛。这里是强潮区,潮涨潮落,地质复杂,水文气象条件多变,洪水、台风、涌潮、暴雨等突发性气象事件频发,对闸门施工影响很大。当时的施工条件很恶劣,生活环境也很差。开工前,我们从岳城区沿着曹娥江大堤颠簸到施工现场,花了近两个小时。曹娥江河口十几公里内无人居住。开工后,大家吃住都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厂房里,夏天气温比城里高2~3℃,苍蝇、蚊子骚扰。 冬季气温比城区低2~3℃,被子里又冷又潮……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广大建设者发扬“携手建设、务实创新、快乐奉献”精神,度过了2300多个日日夜夜。

闸门修建,凝聚着绍兴人民的长期期盼,从提出到正式决定再到实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2005年12月30日,在河口施工现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宣布“浙东引水曹娥江闸枢纽工程”开工,按下了开工按钮。至今还记得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国家重大工程,开工伊始,就提出了把曹娥江闸门建成我国第一座“优质、安全、完整、高效”的河口闸门的目标,这一目标如期实现,特别是在施工技术上取得了重大创新突破,堪称国内外河口闸门建设史上的奇迹。

曹娥江大坝建成后,曹娥江告别了永恒的潮汐,坝上河道成为河湖体系,对绍兴乃至浙东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在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方面,我亲身经历过两次,一次是2009年2月14日我市罕见的20天连降雨,一次是2013年10月23日的“菲特”台风。水闸管理委员会通过合理调度、预泄预排,为平原河网排涝争取了时间和空间,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作为一名亲历者,我为有机会参与曹娥江大坝这一世纪标志性工程的建设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

记者笔记

精神的丰碑

“海阔天空,波涛汹涌,钱塘江潮从天而降。”曹娥江入海口处,一扇大门扼住两端。我来过这里三次,每次都触动我的心灵,洗涤我的心灵。

正如曹娥江水闸运行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王百明所说,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围海造田、治水史。整个绍兴平原都是两千多年来勤劳的绍兴人民围垦出来的。从“山晖时代”到“鉴湖时代”再到“杭州湾时代”,王百明用三个“十五公里”的划分,讲述了绍兴人不断从海向北围垦土地的壮举和“临海而居”的初心。而在这个过程中,治水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海水倒灌,淤泥堆积,内河泛滥。历史上,为了治理曹娥江水患,绍兴人民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水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曹娥江入海口修建水闸,从根本上治理曹娥江,防止风暴潮入侵,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水利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过去,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绍兴人用最原始的方法梦想奇迹,肩挑背运,攻坚克难,战胜天险。曹娥江大坝修建之时,现代技术已经具备,但面临的技术难度仍是史无前例的。自2004年12月8日曹娥江大坝基础工程打下第一根桩基以来,建设者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人们常常惊叹,只用了3年半的时间,就建成了这样一座世界级的大坝。在曹娥江大坝历史陈列馆,与天地搏斗的奇迹sf照片和各种创新材料的展示,都让我深深震撼。

从最早的虞山闸,到三江闸、新三江闸,再到如今的“中华第一入海闸”——曹娥江闸,凝结了一代代绍兴人治水的智慧,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

闸门建成运行后,这种精神也延续了下来。采访中我了解到一个细节,有一群“勇士”,其中不少是“90后”,十几年来一直守护在这里。他们24小时值守,每个人对电话铃声都有应激反应。电话一响,他们就瞬间清醒,按照指令开关闸门。运行十多年,没有出过一次事故。其平稳运行的背后,是一群人的信念与坚持。

利用水之利,避水之害。绍兴人民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挑战创新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未来还将继续创造奇迹。

浏览统计(最近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