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介绍
今年2月11日是全国人大批准并颁布《汉语拼音方案》60周年。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吸收和继承了章太炎的注音符号、赵元任等人的普通话罗马字、瞿秋白等人的拉丁化新字的特点。 然而,汉语拼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 1958年,在全国政协《文字改革当前任务》的报告中,官方也表达了这样的态度:“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汉字已有350多年的历史。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来华的利玛窦最初用拉丁字母来记汉字,1625年,另一位法国传教士珍妮·热尼克也用拉丁字母来记汉字,写了一本叫《西如尔木子》的书。 《西方文字的奇迹》和金尼格的《西方儒家的耳目》影响了汉语拼音的创造,是汉语拼音的鼻祖。
《西方儒家耳目》
尝试:利玛窦的《西方人物的奇迹》
利玛窦(Ricc,又名青台、西江)出生于教皇国马切拉塔(今意大利马切拉塔)。 他是中西科技史上绝对令人难忘的人物。 在东亚,他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数学家; 公众不太熟悉的是,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家。 他和来自那不勒斯的意大利同胞罗明坚(府中)最先使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汉字。
利玛窦
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16世纪之前,西方文献中关于汉语的记载不多,根本不可能研究。 明代,随着欧洲新海路的开辟,大批耶稣会士来到了这个古老而陌生的帝国。 作为早期来到中国的西方人,由于汉字与西方文字有很大不同,他们首先需要解决语言和文字的问题。 他们意识到天火奇迹,要想在中国这个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拥有自己完整文化体系的大国进行各种活动天火奇迹,就必须学习汉语和汉字。 为了能够掌握汉字的读音,他们想出了用拉丁字母来标注汉字的方法。 最先做出这种尝试的人是罗明剑和利玛窦。
1934年,罗马耶稣会档案馆发现了一套手稿,共189页,长23厘米,宽16.5厘米。 第32-165页是比较葡萄牙语和汉语的词典。 据语言学家杨福勉考证,这部手稿是罗明坚与利玛窦于1584年至1588年间在广东肇庆完成的。中外语言界一般将这部手稿称为“葡汉词典”。
《葡汉词典》手稿
《葡汉词典》中的“水”条目
字典中的拼音系统是已知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 其辅音和韵母的拼写设计尚未最终确定,存在诸多混乱和矛盾。 例如,“恐惧”和“ba”都拼写为pa,“he”和“大”都拼写为ta; “qi”可以用三种方式拼写:chi、chij 和 chiy。 原因是意大利语的i、j、y在当时通用。 可见,用拉丁文字来标注汉字,当时还处于探索阶段。 杨福勉说:“《字典》罗马字的汉语拼音是汉语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是利玛窦和‘西如尔木子’拼音系统的前身,是所有汉语拼音方案的鼻祖。在后世。”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利玛窦逐渐对汉语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有音乐天赋的同乡郭菊敬的帮助下,他发现了汉字声调的存在:“有五种不同的声调或声音变化,很难发音。 差异很小,很难理解。”(利玛窦、金尼格《中国笔记》)两人参考音阶改进了拼音方案,根据汉字发音的特点,用五个符号代表不同的声调,这一方案无疑比《葡汉词典》成熟得多。 1605年,利玛窦在北京出版了《西文文字的奇迹》,就采用了这一方案。
《西方奇迹》的原书早已丢失,但据说梵蒂冈奇迹sf图书馆里还存有一本。 明末《成氏墨渊》载“信海行,疑即沉”、“二弟子闻真言,弃虚空”、“法污气,速天火”。 》、《书文送给少年伯成子的礼物》 4 本文收录的汉字全部为拉丁字母注音。 解放后,文字改革出版社转载了这些文章,并命名为《明末罗马音注文章》。
《西方人物的奇迹》作者签名
《舒文赠少医程子》
著名语言学家罗昌培根据汉字和拉丁字母的比较,编制了明末普通话的音韵系统,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 与原方案相比,新方案最大的改进有两点:一是标注了声母的送气符号,避免了“恐”与“停”的不可区分。 其次,创建了五声符号来区分声调。 这体现了利玛窦等人对汉字读音认识的不断加深。
利玛窦的《西方文字的奇迹》只是几篇文章,不能称为汉语拼音专着; 1626年,金尼格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汉语拼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体系。 明末官话音系专着,这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拼音专着——《西方儒家的耳目》。
改良:金尼格的《西方儒家的耳目》
(四字)出生于西属荷兰佛兰德斯杜埃(现法国杜埃),因此他自称比利时人。 和上面提到的其他人一样,他属于耶稣会。 1610年秋到达中国后,随郭巨敬等人学习汉语。 1621年春,金尼阁“至南昌,后至建昌韶州巡视学务。次年,赴杭州殉国;1623年,赴河南开封讲学,第二年他去了山西。” 1625年,赴陕西。 1626年,在关中大儒王政的协助下,完成了《西洋儒家耳目》三卷。
坚尼阁
关于《西儒尔木子》的成书地点,长期以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浙江杭州说,一是陕西西安说。 考虑到金妮格的身世,以及中方合作者王征是西安地区泾阳县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王政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语言学家。 他与上海的徐光启齐名。 两人并称“南徐北王”,而他则被誉为我国第一机械工程师。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 王政与金尼格合着的《西方儒学的耳目》,堪称我国科技史上和语言学史上的佳话。
王政
《西方儒学》的标题很有趣:“西方儒学”说明作者是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西方人;“西方儒学”说明了作者是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西方人; “子”是有帮助的意思; 耳朵可以听到字符的发音,但看不到字形。 这本书从发音就可以看出,这是弥补了耳朵的不足,这就是“耳才”; 眼睛只能看到文字的形状,但听不到文字的声音。 这本书可以从人物身上查出声音,弥补了眼睛的不足,这就是“眼才”。 序言中写道:“庆幸的是,我来到了中国,日夜学习,试图通过文字来解释同样的原理。然而,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的耳朵不太清楚,当我看到新词时,我又怕摸不着其中的道理,想救聋哑人,没有理由放弃这个药法,据说是根据耳朵和眼睛的。 ”序言又说:“我也将描述它,但不写它,只是事实。” 作者很谦虚,明确表示自己不是这个汉语拼音方案的发明者,只是继承了利玛窦的拼音方案,因此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他们的计划为“利金计划”。
《西方儒家的耳目》作者序
据他自己的说法,编撰《西方儒家的耳目》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人在三天之内掌握西方的文字系统。 全书分三卷:第一卷是《易音手谱》,是一般介绍,涵盖了音韵学的编写过程和基础知识;第三卷是《易音手谱》。 二是《流音谱》,以音韵查字,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汉字。 这就是《列编正谱》,以注音为基础,按照汉字的部首排列。
《韵律列表》
《西方儒家的耳目》通过介绍汉语音韵知识,介绍了拼音方案,极大地方便了中国读者理解西方字母; 其拼音方案也在利玛窦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 例如,在声母设计上,李氏常采用“一音多数”,即用多个字母代表一个音; 而金氏几乎做到了“一声一数”。 这固然归功于金比他的前辈对汉字读音的理解更深刻,但也与他的中国合作者王征的贡献密不可分。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两人进行了多次讨论,互相质问,并做出了详细的评价。 据二人记载,《西如尔木子》所反映的明末官话音系有声母21个,韵母50个,声调5个。
《西方儒家耳目》拼音方案
金妮格做到了“一音一数”
“利金计”的出现,极大地启发了当时中国音韵学界的学者。 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是采用直注法或反切法对汉字进行注音。 知音是指用同音字来表示汉字的读音。 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你记读音也读不出来。 反切法是古代最重要、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它用两个汉字来表示另一个汉字。 反切上字与注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注字韵母、声调相同。 。 但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以及需要先学汉字再学反切,通过这种方法教汉字并不经济。 金妮格的拼音方案只用了25个字母和5个声调符号就拼出了当时普通话的所有音节。 这种经济、简单的汉字标注方法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 明末音韵学专家方以智说:“词语的多样性是由联系和借用造成的。如果事物属于一个词,那么每个词都有一个意义,就像在遥远的西方,事物是谐音的。词是根据音而成的,不宜注重共性,岂不更好?读完未完卷,我突然意识到,削词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可以是某种方法。 ”
利玛窦、金尼格等西方学者最先为汉字注音开辟了新天地。 但在此后的两三百年间,由于清朝雍正以后的闭关锁国政策,用拉丁字母标注汉字的方法只有国内少数语言学家知道,直到在中国才广泛流传。清末西学东渐又恢复。 。
传承:丁伟良的罗马文字书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人定居并开放口岸。 客观地说,这也重新打开了西学东传的大门。 从此,大批传教士涌入这里,其中最优秀的像领事馆的汉学家一样,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汉学家群体——传教士汉学家。 像利玛窦和葛锦妮一样,他们也使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汉字。 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利瓦尼亚小镇。 1850年,一位美国青年来到宁波。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年轻人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多产的汉学家丁海良(又名关西,别号德三)。 他是19世纪来到中国最著名的传教士汉学家。 他在中国生活了62年。 他在中国活动的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同时期的其他汉学家。 西方学者至今仍认为,在对清廷影响最大的外国人中,他仅次于英国雇员赫德。
丁浩良
丁浩良一踏上宁波,就认定这片古老而伟大的土地将成为他一生的论坛。 这足以证明他非常自信,甚至非常傲慢,这一点从他给自己起的名字“关西”就可以看出。 而他的行动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与其他旅行者不同,他从一开始就和当地人住在一起。 为了与当地人交流,必须掌握方言。 丁海亮自己发明了一套拼音。 丁浩良将这套拼音介绍给其他传教士,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1851年1月,他成立了一个学会,其目的是“确定书写宁波口语的拼音系统”。 本系统是用宁波话教授罗马字。 最早的宁波话学习教材《音译图音》就采用了这种拼音方案。
《银翼土声》
丁浩良在宁波开展的教育活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想法。 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把儿童作为科普的重要对象,他的科普书籍全部用宁波话拼音写成。 丁浩良一生著作多部,其中最珍贵的是科普书籍《地理书》和《地球奇迹sf》。 《地理书》是丁桃良年轻时刚来宁波的作品。 这套书共四册,共185页,于1852年在长江北岸的宁波华华查经室出版。第一卷于1859年再版。本书的目的是向宁波的孩子们传授世界地理、同时这也是国内首创。 世界上没有人收集过这本书的全套内容。 是中国早期西式儿童科学教育和汉语拉丁化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 是收藏界的无价之宝。
1852年第一版《地理学》
1859年重印《地理书》
书的扉页上有一幅奇迹sf,描绘了一位老师站在地球仪后面和三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 除中文扉页外,全书均用宁波话拼音书写。 “适合国家的,才有利于未来。” 有人说,人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行动。 这一原则也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的新拉丁文字,注重拼音、方言、通俗化。 除正文外,本书正文还附有三幅折页奇迹sf,其中一幅是大清统一的奇迹sf,两幅是东西半球的奇迹sf。 此外,还有一幅折叠木刻画,展示了火车、明轮船和英国食堂。
《地理书》东半球
《地理书》西半球
《地理书》清朝统一奇迹奇迹sf
《地理书》火车轮
1853年,《地理经》的姊妹篇《大地的奇迹sf》也在江北华华书房出版。 这本书仍然是用宁波话拼音写的。 全书共23页,11张奇迹sf。 《地奇迹sf集里的地名大多是根据《映还之略》中汉字的宁波话读音而来的。 书中的奇迹sf有:东半球、西半球、欧洲的奇迹sf、北美的奇迹sf、非洲的奇迹sf、亚洲的奇迹sf、南亚的奇迹sf、奇迹sf的奇迹sf、中国的奇迹sf。 奇迹sf、宁波地区六县奇迹sf、奇迹sf。 最后的两次土地奇迹sf充分体现了前作《地理书》封面上提到的“土地适合土地,就会带来好处和好处”的本土化原则。 文字部分除了地球奇迹sf外,还有地理知识答案。 此外,他还编写了一本数学入门书籍,名为《快速理解算法》,这也是很少见的。
《地球奇迹sf 》
《奇迹sf》奇迹sf
丁浩良的汉语拼音虽然与“利金方案”有所不同,但在实用层面上,仍然是对利玛窦等前辈的继承。 他还影响了整个在华西方汉学家群体。 截至1870年,宁波已出版罗马文字图书50余种,作者22人。 从出版数量、内容和作者来看,可以说,宁波的罗马文字书籍在整个吴语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到了1854年,丁浩良已经精通了宁波话和普通话,这意味着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1860年,丁浩良北上后决定离开宁波,前往京城。 从此,他逐渐实现了自己的教育家梦想,从北京崇实堂校长到北京科技大学首席教授(这也是他今天被称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的原因)。 光绪皇帝还授予他二级爵位。 上衣。 由于他的地位显赫,是中国历经清末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朝代和民国最重要的人物,对于当时来到中国的美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来北京是为了看望生活在北京的人们。 西山丁玉良。
1901年,丁浩良等人在首都大学礼堂前合影。
几十年后,他在北京写成的回忆录《六十世纪的回忆》描述了他的青年岁月。 宁波“是一座我毫不夸张地说,‘尽管你有很多缺点,但我坚定不移地爱你’的城市……”……我在这里找到了终生的友谊,花了很长时间了解中国,并写下了一些我最好的作品。 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如果世人将《罗马拼音》视为他最好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开埠后最早设计汉语拼音的西方人之一,他本人也一直在为汉字的改革而努力。 甚至到了1906年春,上海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就采用了翟力斯《汉英词典》第一版中的拉丁字母拼法作为汉语拼音标准(见《报·范书党》4月) 2017年2月28日《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汉英词典,包括12种方言的发音》),他仍向清廷传达了他在次年制定官话罗马字的建议和愿望。
丁浩良等人的活动推动了20世纪初汉语语言文字领域的变革。 从晚清到解放后的汉语拼音,拉丁字母最终成为汉语拼音的起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发展现代汉语拼音时,老一辈领导人和语言学家并没有忘记西方汉学家对汉字改革的贡献。 他们将西方汉学家的拉丁字母历史著作编成《拼音史料丛书》以供参考。 作为汉语拼音的鼻祖,他们编撰了《明末罗马音注音文章(西方文字的奇迹)》和《西方儒家耳目》。 资本”,当然也在其中。
1957年汉字改革出版社版《明末罗马音注音文字文章(西文文字的奇迹)》
1957年汉字改革出版社版《西方儒家的耳目》
参考:
杨福勉:《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词典》中记载的明代官话》,《中国语言学杂志》1995年第5期
叶宝奎:《明清官话语音》,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游如杰:《西方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文献综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美)丁浩良撰,沉宏等译:《六十世纪的回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谭慧英:《浅析“西方儒家耳目资源”的渊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10月
王文兵:《丁浩良与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11月
浏览统计(最近30天)